盛開在心底的映山紅
——江西革命老區群眾守護英烈的一組故事
■劉航 郭麗城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郭冬明
幾場春雨過后,贛鄱大地的萬山叢中,映山紅競相綻放。
每年4月,生活在這片紅土地的人們,總不忘折幾枝映山紅,送到紀念館里、英烈墻前、烈士墓旁。如火似血的映山紅,一如烈士燃燒的生命。
在江西,有名有姓的烈士共有近26萬人。他們的精神,因人們的銘記而永恒,因人們的守護而傳承。映山紅盛開的季節,讓我們把目光投向守護英烈的人,鎖定一位老兵、一家六代、一村群眾。
他們日復一日的堅守,讓紅土地上的映山紅,紅得更加耀眼、更加奪目。
老兵程樟柱(左一)為游客義務講解。余偉攝
一位老兵的承諾
“守了55年,還要再守一輩子”
清早起身,摸索著打開桌上的收音機,江西上饒德興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義務講解員、82歲的老兵程樟柱僅用幾秒,就調出一個聲音清晰的頻道。
這是老兵每天的“規定動作”。他聽廣播,主要是為了獲取“新知”——了解國家大事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,好把新內容及時融入到講解詞之中。
因為眼睛殘疾,收音機成了程樟柱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。55年來,他共用過16臺收音機。
1968年,因在部隊執行任務時眼部意外受傷,左眼失明、右眼視力僅有0.04的程樟柱退役回到德興老家。本可以安心享受療養待遇,程樟柱卻主動向組織提出:“我干不了什么大事了,就安排我做點小事吧!”
經過半年多的等待,程樟柱等來龍頭山革命烈士紀念館的一把鑰匙。
龍頭山是方志敏同志被俘地,1954年,政府在此修建了紀念館。成為紀念館的管理員后,“從小就知道方志敏、佩服方志敏”的程樟柱決定盡己所能,守護烈士的英靈。
“從房門出來,往右轉彎走35步,再往左轉彎走75步,上5級臺階,往前走就是紀念館大門?!敝糁灾频拿ふ?,程樟柱領著記者走進紀念館。這座紀念館規模不大,但布局合理,環境清幽。程樟柱剛到這里時,紀念館只是一座簡陋的磚房。
懷著對烈士的敬仰,“全身都是動力”的程樟柱一點點整修。因為視力不好,有一次拔草時,他不慎被毒蛇咬傷,險些丟掉性命。
為豐富紀念館有關方志敏烈士事跡的陳設,程樟柱幾乎訪遍德興所有的老紅軍。一次次尋訪下來,他守護烈士的勁頭越來越足:“有位老紅軍當年曾跟方志敏一起出生入死,僥幸逃脫。他臉上有道兩寸多長的疤,皮都被敵人打掉了。我再摸他的手,上面有很深的一道槽,是敵人用手銬勒的……”
1970年的一天,幾位游客到煥然一新的紀念館參觀,請程樟柱講講方志敏烈士的故事。沒有準備的程樟柱只好拿出烈士生平資料,干巴巴地念完。正是這次經歷,讓程樟柱開始了義務講解之路。
普通話不好,程樟柱就對著收音機一字一字跟著練。他還學著廣播稿的形式,將方志敏烈士的事跡改編成通俗易懂的解說詞。收音機換了一臺又一臺,程樟柱口中的英烈故事,也越講越生動。
20世紀80年代初,程樟柱雙眼完全失明。他講述的英烈故事,卻打動了一批又一批聽眾。
近幾年,紀念館有了新的講解員。家人勸程樟柱回城里養老,他說什么也不肯離開:“紀念館就是我的家,守了55年,還要再守一輩子?!?/p>
謝南京在鄧毅剛烈士墓前清掃。新華社發
六代人的家規
“守護鄧軍長,是我們家的傳統”
“鄧爺爺,又來看您了!”
清明時節,江西于都寬田鄉石含村。年過古稀的村民謝南京帶著家人,又一次來到后山上的一座烈士墓前,祭掃、獻花、追思。
謝南京口中的“鄧爺爺”名叫鄧毅剛,曾擔任過紅三十五軍軍長。1932年2月,鄧毅剛在一次戰斗中身負重傷,被謝南京的爺爺謝時燕藏在家里照顧。鄧毅剛因傷勢過重犧牲后,謝時燕和鄉親們含淚將他安葬在后山上。
那時,謝時燕并不知道鄧毅剛的姓名,只知道他“姓鄧,是一位紅軍軍長”。此后,謝時燕年年帶著家人前去掃墓。
“爺爺交代我父親,父親又交代我,鄧軍長用生命守護過我們,要世世代代記住他?!敝x南京回憶,那年父親謝本榮突發腦溢血,病重時不忘囑咐他“要把鄧軍長當成親人,像對待自家祖墳一樣,守護好他的墓”。
謹遵這樣的“家規”,謝家的一代代后人,接力守護著這座烈士墓。
20世紀80年代,石含村后山遭遇洪水,導致烈士墓受損?!澳菚r候,家里并不富裕。為修繕烈士墓,父親變賣了家傳的金鐲子……”謝南京的兒子謝金石告訴記者,一向節儉的父親,在為鄧軍長修墓時“異常大方”。
謝南京則回憶,兒子謝金石事業剛起步的那一年清明,曾不惜婉拒來之不易的訂單、推遲與客戶的談判,只為及時趕回家中為鄧軍長掃墓。
盡心盡力守墓的同時,謝家人不忘尋找烈士的姓名。2010年8月,有關部門經過多方考證,確認這座墓的主人為湖南汝城籍烈士鄧毅剛。謝南京這才知道,鄧軍長犧牲時年僅28歲,曾經參加過南昌起義、中央蘇區反“圍剿”斗爭,有著短暫卻輝煌的一生。
后來,謝南京為烈士重新立起一塊墓碑。墓碑上的名字,由“鄧軍長”改為“鄧毅剛烈士”。
清明時節,與謝南京一起為鄧毅剛烈士掃墓的,還有他的曾孫女謝雨萱。踉踉蹌蹌地邁著小步子,謝雨萱將從路邊摘來的幾朵映山紅,輕輕放在墓碑前。
“加上雨萱,我家已有六代人為烈士守墓?!敝x南京自豪地說,“守護鄧軍長,是我們家的傳統?!?/p>
華屋村村民澆灌“信念林”中的青松。新華社發
一村人的接力
“17位勇士,化作17棵不老松”
從江西瑞金市區出發,沿319國道走10多公里路程,有一個叫華屋的村莊。村莊不大,風景秀美,后山上的17棵青松格外引人注目。
20世紀30年代初,為粉碎敵人“圍剿”,中央蘇區開展大規模擴紅運動。僅有43戶人家的華屋村積極響應,將17位青年送入紅軍隊伍。
1934年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,這17位華屋籍戰士回鄉與親人道別。大家商量,每人到后山種一棵松樹,寄托鄉愁。
青松依舊在,不見兒郎歸。他們先后犧牲在長征途中。
后來,華屋村村民把烈士的名字刻在木牌上,掛在樹干的醒目位置。從此,這片松林被鄉親們叫作“信念林”。人們說,“17位勇士,化作17棵不老松?!?/p>
今天站在華屋村口,時光在這里交匯碰撞——向左望去,是一排排白墻黛瓦的精致小樓;向右望去,是7座歪斜的土坯老屋。
華屋村黨支部書記華盛告訴記者,村名雖叫“華屋”,過去家家戶戶卻住著破舊的土坯房,“小雨過后墻小補,大雨過后要大補”。
近年來,在國家助力蘇區振興發展政策的支持下,華屋村煥然一新:泥濘土路變成寬廣的水泥路,家家戶戶搬進新修的小樓。借助紅色旅游產業,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,村民的幸福感不斷提升。
搬進新家那天,村民華水林專門來到爺爺華欽材烈士栽種的松樹前,訴說家里的新變化?!盃敔斕热羧掠兄?,一定會很欣慰。他們當年浴血奮戰,不就是為了今天……”
飲水思源。鄉村改造中,華屋人特意將村口烈士居住過的7座土坯房保留下來,警示后人不忘來時路。
數十年來,一代代華屋人還形成獨特的鄉規民約:新人結婚,要到“信念林”祭拜英烈;每年清明,要舉辦祭英烈活動;開學季,新生們到“信念林”上“開學第一課”;新兵入伍、民兵入隊、老兵退伍時,要向17位烈士“報告”……
“在‘信念林’東北,我們又開辟了一片‘青年林’?!比A盛告訴記者,華屋村的后人,凡是參軍入伍的,都會種上一棵青松,陸續已種下近20棵。
這片生機勃勃的“青年林”與“信念林”一樣,守護著華屋村,傳承著烈士的精神和信仰。